小马识途全网营销解决方案

打造网络营销闭环,提升意向客户转化率,促进品牌健康传播
首页 > 营销研究院 > 小马观点 > 网络炒作出现的社会背景与社会影响

网络炒作出现的社会背景与社会影响

       网络炒作日趋泛滥,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。本文中简单分析了网络炒作现象出现的背景、类型与动机,以及社会影响,并提出了几点对策。

  网络炒作现象出现的背景

  近几年网络炒作现象日益突出,有愈演愈烈之势。在网络空间中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令人应接不暇,其中大多网络红人是借助网络炒作而成名的。网站、企业或产品依靠网络炒作得以成功营销的案例也不胜枚举,如王老吉在2008年借助网络推手,成了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。网络炒作的日趋泛滥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、浮躁的社会心态有关。

  一、媒介背景。

       目前网络媒体迅速崛起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,截至2010年6月底,我国已有4.2亿网民,普及率持续上升,达到31.8%。网民数量的增加和普及率的提高,使得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,许多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了网络上。

  网络时代已从Web1.0发展到了Web2.0,甚至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,正在向Web3.0时代迅速迈进。在一对一、一对多、多对多的互动传播格局下,每一位网民都是传播者,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,拥有前所未有的传播能力,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地对全国,甚至全球进行传播,这是一个横向传播社会。“横向社会的成员或多或少都‘接入’到信息传播的新技术中,并且进入到以超出传统的上下垂直的方式将人们联系于网络之中”,从而导致这个社会的舆论呈现多元化、草根化、情绪化的新格局。网络炒作是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才出现的。

 

  二、社会背景。

       浮躁的社会风气为网络炒作提供了社会心理依据。人们越来越浮躁,容易失去理性,没有耐性,都渴望一夜成名,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说,人们“除了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外,不想去发掘自己的能力;他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,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他满意,即便是精神生活也必须服务于他的短暂快乐”。网络炒作的大众娱乐性迎合了网民摆脱工作、学习、生活的压力和烦恼的愿望。

  在社会转型期,人们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出现了变异。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、世俗化与功利化是网络炒作的社会本质原因。社会心态普遍变得金钱至上,一个个都想不择手段地赚钱。消费社会的特征十分明显,物欲横流,道德下滑。网络炒作成了一种捷径和工具。

  与此同时,海量信息时代,许多企业患上了注意力焦虑症。在传统媒体上做广告,不见得有多少消费者会注意,效果很不理想,网络炒作则是低成本、高收益的传播途径。商业利益的推动为网络炒作提供了催化剂。

  网络炒作的动机

  网络炒作都是为了获取网民的注意力,提升自己的知名度,不过对于不同类型的炒作者,网络炒作的动机不尽相同。

  1、个人的自我炒作。个人发起的自我炒作,往往是为了成名。芙蓉姐姐能够成为红人,与她持续在水木清华BBS上张贴自己的照片和发表大胆的自我赞美文字有关。流氓燕在天涯论坛上张贴裸照,点击率很高,知名度顿时上升。木子美则依靠“出卖”个人隐私,在网络上发表《遗情书》而得以炒作成功。可以说,早期的许多网络红人大多是成功的自我炒作者。

  2、商家和企业的炒作。为了经济利益,商家和企业也经常成为网络炒作者。一些商家和企业经常选择以某种表演的、夸张的、争议的姿态出现,以期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,这种“作秀”就是炒作行为。2006年在“青娱乐”网站上发表系列“雷人”视频被网民冠以“网络公敌”称号的“雅阁女”,就是显而易见的商业炒作。腾中收购悍马事件也是典型的炒作案例。在几乎没有付出任何财力、物力和人力的情况下,腾中只用几天时间就从名不见经传做到了全球皆知。

  3、网站主导的炒作。在“注意力经济”时代,关注度是广告主选择媒体的重要参考指标,市场的驱动使得争夺眼球成为媒体的一致追求。网民的集体狂欢,最初往往是由一些普通的网络编辑和版主推动的。他们为了增加网站的点击率,主动策划和炒作某些事件和人物,想方设法包装和推出网络红人和热门事件。疯狂粉丝杨丽娟事件背后就有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。

  网络上耸人听闻的“标题党”现象盛行,处处给人物和事件贴上以偏赅全的网络标签,或者经常用“性”、“腥”、“星”来吸引眼球等现象,都是网站利用网民的窥私欲和无聊心理在炒作。

  网络推手的专业炒作。网络推手又被称为网络策划师,他们把网络炒作作为业务爱好或专职工作。网络推手“利用网络操作规则和大众接受心理,利用互联网资源,以事件策划和舆论引导手法让受众知晓,关注某些特定信息。而这些信息通常是与特定的人物、产品与品牌紧密相关的”。

  网络推手借助网络媒体,策划推广方案,通过注册多个ID,在各个论坛发帖子,然后穿上“马甲”,换个身份跟帖,通过置顶、加精、大量跟帖等操作手段制造网络热点。“贾君鹏,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”,就是网络推手用上万个ID不断跟帖留言制造的。借用病毒式传播的推广手法,只要网络推手把“病毒”按钮启动,公众就会不自觉地被网络推手诱导。不过,网络炒作要制造持续的“眼球”效应,还必须突破话题的时空维度局限,在角色和情节设计上制造出更多的卖点来吸引受众。

  网络炒作的社会影响

  在眼球经济时代,所有东西都可能成为炒作的对象,并且极易演变为不惜损人利己(甚至害己)的炒作,毫不节制地炒作,为了炒作而炒作。网络炒作的泛滥趋势让人感到遗憾和悲哀,必然会导致许多负面影响。

  错误的舆论导向。网络炒作的一再成功将会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:美誉度是其次的,知名度才是最重要的;人气意味着金钱,臭名远扬也可身价百倍。车模“兽兽”在网络上流传一段不雅视频,结果出场费却大幅提高。某些网站特意将一些争议人物的文字和新闻放在突出的位置,明明有问题还要炒作,故意抖包袱,制造神秘感,故弄玄虚。这使得新闻的真实性、客观性大减,消解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功能。网络炒作有可能成为网络上的“毒瘤”,颠倒黑白,是非不分,并且助长社会浮躁风气,滋长人们的投机心理。


分享到:0

新闻稿发布 | 百科创建 | SEO优化 | 微信营销 | 网络口碑营销 | 全网整合营销 | 新产品推广 | 网站地图 |

电话:13381019530 010-56135677 传真:010-85376696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传媒产业带金隅可乐B座11层
官方微博:http://weibo.com/newssem 官方微信号:newssem
Copyright © 2010-2028 北京小马识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  京ICP备12013872号-4

欢迎咨询
咨询热线

扫一扫微信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