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用户在百度搜索某品牌时,下拉框突然出现“欠薪”“跑路”“骗局”等负面词,品牌形象瞬间受损。这些“下拉词”如何产生?如何科学清理?小马识途营销顾问用真实案例+技术拆解给出答案。
一、百度下拉词生成的核心逻辑
1. 用户搜索习惯决定内容
百度下拉词基于全网用户的高频搜索词自动生成(比如1000人搜“XXX靠谱吗”,这个词就可能上榜)。
案例:某教育机构因退费纠纷,一周内“XX机构退费难”搜索量暴涨,直接进入下拉框。
2. 内容抓取机制
百度会抓取新闻、论坛、贴吧等平台的高热度内容,若负面信息被大量传播,相关词条会被算法推荐。
3. 地域与设备差异
同一品牌在北上广深的下拉词可能不同,安卓和苹果手机显示结果也可能有差异。
二、三种快速清除负面下拉词的方法
1. 用户端应急处理(治标)
清理浏览器缓存(Ctrl+Shift+Delete),切换手机/电脑或使用无痕模式搜索,可临时屏蔽负面词。
案例:某美容品牌发现负面词后,紧急通知用户“用微信内置浏览器搜索品牌名”,3天内负面曝光减少40%。
2. 官方申诉处理(治本)
登录百度用户服务中心→选择“搜索提示词处理”→提交营业执照、负面词截图、法律声明等材料。
关键点:需证明下拉词存在诽谤或不实信息,属于违规。
3. SEO内容压制(长期防御)
在百度百家号、知乎、搜狐等高权重平台发布标题含目标关键词的正面文章(如“XXX十大成功案例”),通过SEO提升排名,挤压负面词空间。
附、下拉词优化避坑指南
1、有时候一些负面词不一定能直接删掉,不要相信任何百分百保证,这个保证只不过迎合你的心理。
2、申诉时避免使用模板化话术,需提供具体证据(如法院判决书、用户澄清声明)。
3、下拉词管理是“技术+公关”的结合,实战中小马识途建议请专业的舆情公关顾问把关,针对平台和词的特点分析后采取不同应对方法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