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8日,《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(2025)》发布。报告显示,截至2025年6月,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.15亿人,较2024年12月增长2.66亿人,用户规模半年翻番;普及率为36.5%。小马识途营销顾问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企业的管理层,AI时代已经到来。但真正在AI平台完成全面营销布局的企业是凤毛麟角。

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老牌企业正面临“酒香也怕AI问”的尴尬。某从事精密仪器制造30年的企业,产品出口12个国家,但在AI平台搜索时无有效内容;某食品企业的老字号产品获多项国家级奖项,AI却回复“品牌知名度低”。据知名平台监测,2025年有57%的传统企业存在AI搜索曝光不足问题,其中62%的企业年营收超亿元,产品满意度达85%以上。这种“实体强、数字弱”的失衡,会导致企业在AI驱动的消费决策链中被边缘化,错失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机遇。
企业如何通过AI优化破解 “AI找不到”的难题?
AI时代来临,国内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5亿多,完全覆盖了目前的消费人群主体部分,企业布局AI平台已经是当务之急。小马识途营销顾问分析目前企业AI回答表现不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。
(一)认知错位:用SEO思维应对GEO时代
多数老牌企业仍沿用传统SEO策略,将精力放在关键词堆砌上,忽视AI对语义和权威度的需求。某家具企业官网布满“实木家具”“环保板材”等关键词,但未构建“材质-工艺-环保标准”的语义网络,导致AI无法理解其核心优势。传统SEO追求“被找到”,而AI时代的生成引擎优化(GEO)需要“被引用”,这种思维差距使企业内容陷入“生成-失联”的怪圈。
(二)内容缺陷:难以满足AI的认知偏好
AI对内容的结构化、权威性和新鲜度有严苛要求,而老牌企业的内容常存在三大缺陷。结构上,多为连续文本,缺乏分级标题和要点列表,某机械企业的技术文档长达5000字,AI提取核心参数的准确率仅28%。权威上,缺乏第三方背书,某阀门企业的“零故障运行10万小时”表述,因无检测报告支撑被AI忽略。新鲜度上,内容更新周期长,某纺织企业的2025年新品信息,因未及时发布导致AI仍推荐旧款产品。
(三)渠道单一:错失AI的数据采集触点
AI模型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,而老牌企业的内容布局集中在官网,未能覆盖高权重平台。某农机企业仅在官网发布产品信息,而AI更倾向引用行业协会报告、知乎专业问答等信源,导致其内容被抓取率不足15%。
(四)反馈缺失:陷入“错误循环”的闭环
当内容未被收录或出现错误时,企业缺乏有效反馈机制。某电子元件企业发现AI错误标注其产品参数后,不知如何联系模型方修正,错误信息存续长达6个月。更普遍的是缺乏效果监测,73%的企业未追踪品牌在AI平台的提及率和引用质量,无法及时调整策略,导致优化陷入盲目。这种“无反馈-无优化-无曝光”的循环,加剧了可见性缺失问题。
GEO优化的五步法实施方案
基于小马识途营销顾问以上分析,小马识途团队梳理了一套GEO五步实施方案。
(一)认知升级:建立GEO思维体系
企业需完成从SEO到GEO的思维转变,明确核心差异:SEO关注搜索引擎排名,GEO聚焦AI的内容引用;SEO依赖关键词匹配,GEO强调语义理解。可通过三个动作落地:组织高管参加GEO专题培训,理解AI的信息处理逻辑;成立跨部门GEO小组,整合业务、技术、市场资源;制定“AI可见度KPI”,包括引用率、准确率、关键词排名等指标。某阀门企业通过思维升级,将GEO纳入年度战略,6个月内AI提及率提升210%。
(二)内容重构:打造AI友好型知识矩阵
按照“结构化、权威化、场景化”原则优化内容。结构上,采用“H1主标题-H2副标题-要点列表”架构,关键数据用JSON-LD标记,某新能源企业通过此方式,产品参数被AI引用率提升58%。权威化上,嵌入第三方数据,如将“产品质量好”改为“获国家质检总局A类评定,客户投诉率0.3%(附报告链接)”。场景化上,融入用户情境,如“适合中小型农场的节能灌溉设备,日均节水30吨”。同时建立内容更新机制,每月更新行业动态,每季度修订产品信息,确保时效性。
(三)渠道布局:构建全域信息触点
实施“高权重平台+多模态内容”的分发策略。在权威渠道布局:创建或完善百科词条,发布行业白皮书,在知乎、CSDN等平台策划专业问答。某生物企业通过联合36氪发布白皮书,6个月内AI搜索量增长500%。在多模态布局:制作产品原理视频、3D模型,为多媒体添加ALT标签和语义描述,某美妆品牌的3D虚拟试用场景被AI视觉搜索优先展示,带动销量增长40%。构建“官网+行业平台+社交媒体”的三角矩阵,确保AI从多触点获取信息。
(四)技术对接:主动融入AI知识体系
采用技术手段提升内容的可识别性。部署RAG知识库,将企业数据转化为AI可调用的向量数据库,某数控机床企业通过此技术,AI引用量增长45%。利用Schema.org标记优化,对产品信息、FAQ、评价等添加结构化标签,帮助AI精准提取。建立“企业-模型”反馈通道,与主流AI平台建立数据合作,定期推送更新信息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技术对接,使新品信息在发布后72小时内被AI收录。
(五)效果监测:建立闭环优化机制
搭建“监测-分析-修正”的全流程体系。工具层面,使用GIS可视化看板、AI排名追踪器等,实时监测品牌提及率、内容引用量等指标。分析层面,每周生成GEO报告,识别高引用内容的共性特征,如某设备企业发现包含“第三方检测数据”的内容引用率更高,随即调整内容策略。修正层面,建立错误响应机制,一级错误(财务、资质)24小时内提交修正申请,二级错误(参数、案例)48小时内处理。某食品企业通过闭环优化,AI信息准确率从42%提升至91%。
总之,AI搜索时代的可见性之争,本质是信息适配能力的竞争。小马识途营销顾问认为,老牌企业凭借深厚的产业积累,只要转变认知、重构内容、布局渠道、对接技术、强化监测,就能将产品优势转化为AI认知中的权威形象,在智能时代重新激活品牌价值。